-
被媒体称为“一比一”复制淄博模式的天水麻辣烫突然爆火背后……
随着春暖花开,哈尔滨的热潮暂告一段落,甘肃天水接过了尔滨的“衣钵”。 近日,天水麻辣烫在全网爆红,据央视财经消息,2月13日以来,天水秦州区游客接待量已超过77万人次,辣椒等农特产品也名声大噪,销量大增。 天水麻辣烫的爆红究竟是纯属偶然的泼天富贵,还是淄博模式的复制? 天水麻辣烫火爆全网,概念股暴涨 春节过后,天水麻辣烫的热度就开始暴涨,火爆出圈。 究竟有多火呢?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,天水当地网红麻辣烫店海英麻辣烫以前基本上到店就能吃,据说现在没有2~3个小时上不了桌,“听说还有人排了5个多小时”。 微博 #天水麻辣烫# 及相关话题讨论度破亿、抖音相关阅读人数突破6.9亿次、小红书上有上万条帖子更新着甘肃麻辣烫的最新动态…… 据北青网报道,最近,天水麻辣烫火爆全网。抖音生活服务数据显示,过去两周(2月29日至3月13日),天水市麻辣烫订单环比上涨近180%,热度进一步带动整个甘肃麻辣烫订单上涨62%。抖音数据显示,最近一个月,在抖音注册“甘肃麻辣烫”相关账号的商家环比增4.8倍,同比增34倍。 和淄博烧烤一样,天水麻辣烫依然是一个大众食品品类下的地域特色,因此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和其他产业。五线城市天水被麻辣烫拉到了“一线”。 2月13日以来,天水秦州区游客接待量已超过77万人次。有旅游团特意组团来天水打卡麻辣烫,还有游客跨越1600公里,转了3趟车到达甘肃天水。 携程数据显示,近一个月(2月12日至3月12日),目的地为甘肃天水的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超2成,其中,酒店订单同比增长超4成,门票订单同比增长超4倍。天水的搜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1倍,而这些都将直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。 线上线下的麻辣烫热潮也反映到了二级市场,据证券时报报道,甘肃天水麻辣烫的火也烧到A股市场,当地的众兴菌业,被网友称为“唯一天水麻辣烫概念股”。3月13日,众兴菌业放量涨停;3月14日,众兴菌业上涨4.19%;3月15日开盘后不久,众兴菌业再次涨停,3天累计上涨26.08%。 天水麻辣烫为何爆红? 和所有突然爆红的“网红食品”一样,天水麻辣烫的“引子”也与一则抖音视频有关。 2月13日,网友“一杯梁白开”分享了第一个天水麻辣烫的视频,视频里色泽诱人、热辣滚烫,短时间内就获得了一百多万转发,一百多万点赞。上百万网友开始围观天水麻辣烫,一场泼天流量砸向天水。 短视频带来了热点,但天水究竟能否接住,且将此热度持续是关键。 从目前来看,天水麻辣烫正在“一比一”复制淄博与哈尔滨的经验。 回看淄博与哈尔滨的经验,“听劝”一定是不可或缺的一环,其中哈尔滨还因此将负面舆论局面扭转制造了今年冬天的“尔滨热潮”。 在天水麻辣烫形成爆火趋势后,当地其文旅部门连夜刷墙、修路,巩固硬件,市政府甚至在机场组织了专车服务,开通了“麻辣烫专线”,直接将外地游客送往麻辣烫店铺就餐。此外,为将麻辣烫的影响力拓展到全市,文旅部门还出台景区优惠门票、联票政策等等,还将推出以麻辣烫为主的旅游节会,丰富游客旅游体验。 除了文旅部门外,天水将这次爆火视为难得机遇,甚至在3月16日下午由甘肃省天水市委书记冯文戈主持召开“天水麻辣烫”服务保障工作推进会议,安排部署服务保障各项工作,规格非常高。 但与此同时,目前的天水麻辣烫依然有很强“时效性”。 学者张志安曾在分析“网红城市”时罗列了长期持续的“网红城市”要素:第一是发达的产业经济,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到此地就业;第二是宜居的生活环境,人们能够拥有良好的消费体验;第三是一定的文化积累,城市拥有自己的精神符号和精神特质。“短期的热门城市,并不意味着一定是持续散发魅力的城市,还需要对这个流量进行有效转化,变成城市可持续的发展动力。” 天水麻辣烫虽然让天水走入了更多人的视野中,但引爆点“麻辣烫”却极易复制。 据悉,天水麻辣烫的关键在于辣椒,天水麻辣烫精选的辣椒是甘谷辣椒,在电商时代极易购买。3月16日,京东快递大数据显示:近日,甘谷辣椒的寄递量已经涨了近5倍,有快递小哥日发千斤辣椒。各地若进行复制门槛低,周期短。蓝鲸记者观察发现,南京、杭州等地已出现“天水麻辣烫”相关餐厅。 与此同时,当地经济发展滞缓。据证券时报报道,20世纪60年代中期天水制造业曾一度崛起。当时先后有37家三线企业从北京、上海、哈尔滨、长春、洛阳等地内迁、援建或新建到天水,这里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机械加工体系。不过,天水近年产业发展迟滞,2003年开始,GDP先后被庆阳、酒泉、白银等屡次赶超,缺乏一定的经济吸引力。 美食只是引子,想要发展旅游业仅有麻辣烫并不够,需要更加完善和有吸引力的配套计划。若天水能借此机遇重塑“旅游业”,或许能再现“淄博神话”。 来源 蓝鲸新闻 原文作者 郝妍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 新华社
-
在家就能训练 700 亿大模型!Answer.AI 开源项目冲上 HN 热榜
整理 | 王启隆 出品 | AI 科技大本营(ID:rgznai100) 自从 Meta 入局开源了 LLaMA,大模型圈的创业浪潮似乎就没停下来过,数以万计的初创公司崭露头角,颇有当年个人计算机(PC)行业在 Linux 系统开源化之后的繁荣景象。 就在去年 12 月,曾经创立了 fast.ai 的 Jeremy Howard 和 Eric Ries 创建了一个名为 Answer.AI 的新人工智能研发实验室。该实验室得到了 Decibel VC 的 1000 万美元资金支持,旨在通过专注于利用现有技术创建实用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。 Jeremy Howard 准确地说,Answer.AI 对自己的定位是「独特的营利性质研发实 验室」,其精神更接近 19 世纪的「电力实验室」,和当前如火如荼的 AI 初创浪潮区分开来。 3 月 6 日,Answer.AI 终于在自己的官网博客上正式公开了自己的第一个项目:一个完全开源的系统,首次能够高效地在配备两个或多个标准游戏显卡(如老黄家的 RTX 3090 或 4090)的普通台式电脑上训练一个 70b(700 亿参数)的大规模语言模型。目前,Hacker News 对该项目已经讨论得热火朝天。 在 GitHub Trending 上,这一项目今天也冲上了 Jupyter Notebook 的热度第一。 “端侧大模型”是今年相当热门的话题,之前开源了 7b 模型的法国公司 Mistral 就用一个小模型击败了 LLaMA,还得到了微软的青睐;而 公众 号曾分享过的 1 bit 大模型更是从底层掀翻了大模型牌局。Answer.AI 的这个项目基于 FSDP 和 QLoRA 技术,是 Answer.AI、Tim Dettmers、以及 Hugging Face 团队的 Titus von Koeller 和 Sourab Mangrulkar 共同合作的成果。 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A nswer.AI 究竟用了哪些手段实现“在家训练大模型”,一同展望「人人都能创建个性化模型」的时刻还有多久到来。 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answer.ai/posts/2024-03-06-fsdp-qlora.html#a-first-step 用游戏显卡训练大模型! 2024 年的今天,训练深度学习模型使用的硬件通常分为两大阵营。 一派是数据中心级别的高端硬件,比如 H100s 和 A100s,售价高达数十万美元;另一派则是配备有游戏显卡的普通台式电脑,例如一对 RTX 4090 显卡,总价不足 1 万美元(甚至可以采用二手部件拼装,俗称「捡垃圾」,成本不到预装整机的一半)。 关键在于,尽管游戏显卡的价格仅为数据中心级显卡的十分之一,但它们的性能却相当接近。设想若能有效利用这类成本低廉的游戏显卡训练大语言模型,无疑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。 然而,现实情况是, 顶级的数据中心级显卡拥有 80 GB 的…
-
英特尔大败局!
作 者 丨 耿康祁华商韬略出品丨ID:hstl8888 2000年,英特尔以3000亿美元的市值傲立科技浪潮之巅。 20多年过去,英特尔的同行们,当初500亿美元的台积电市值超过7500亿美元,当初50亿美元的英伟达市值超过2万亿美元,当初连它脚跟都摸不到的AMD,市值超过3300亿美元…… 而当初市值就超过3000亿美元的英特尔,已市值不到1900亿美元。 3月5日,英特尔高调宣布,收到了ASML的全球首台新一代高NA EUV光刻机。 作为2nm以下先进制程芯片量产的必备“武器”,其售价超3亿美元。花费巨资的英特尔,向世界表露了赶超全球“代工之王”台积电的野心。 不过, 作为 已经沦为全球晶圆厂排名第十的“末位”玩家,英特尔想要再起风云已是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。 1971年,刚成立三年的英特尔开发出第一个商用处理器Intel 4004,拉开了世界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序幕。 此后,从内存到个人电脑和服务器CPU,从芯片设计和制造,英特尔都长期是美国乃至全球半导体的绝对霸主。 上世纪末,它和微软系统形成的“Wintel”联盟,造就了全球化的PC时代浪潮。2000年,英特尔市值由此突破3000亿美元,其风光盛过今日的英伟达。 但顶峰之后,它几乎一路挨打,并在近十年里陷入势不可挡的衰败。 2017年,一则“三星业绩超越英特尔,成半导体新霸主”的爆炸消息,席卷行业。 作为专注于利润率较低、价格波动较大的存储芯片王者,三星常年被在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等关键市场占据着高份额、高利润的英特尔,压着一头。 面对突如其来的扬眉吐气,三星审慎地拒绝置评。英特尔反倒强势表示, “我们对战略和业绩感到非常满意。” 事实却是,那已是英特尔最后的倔强了:原定的10nm芯片计划推迟,这在技术为王的半导体行业极为致命。而它CPU和代工市场的两个最大对手AMD、台积电,却各有突破。 技术难产加上对手崛起,英特尔变得格外被动。 2018年到2019年,英特尔营收和利润屡创新高,但却因为远远落后对手的增长速度,以及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,一步步被对手赶超。 2020年7月,已经远远被对手甩开的英特尔,进一步坠入深渊。 灾难来自时任CEO鲍勃·斯旺(Bob Swan)在电话会议上的无奈表态:公司未来芯片制造工厂(晶圆厂)可能永远无法赶上进度,甚至不得不考虑使用承包商来制造7nm芯片。 尽管他试图保持冷静,但在场的每一位分析师都感觉出来他讲话都有些“结巴”了,毕竟这可能是英特尔52年历史上最激进的“噩耗”——公开承认从高端芯片制造的顶峰跌落。 甚至有美国媒体惊呼,英特尔的“惊人失败”预示着美国芯片时代的终结。一夜之间,英特尔市值蒸发近3000亿元人民币。 2021年2月,绝望的英特尔解雇了刚上任两年的CEO斯旺。临危受命的,是英特尔第八任CEO帕特·基辛格(Pat Gelsinger)。 1985年,英特尔创始人之一安迪·格鲁夫(AndrewS.G rove)曾找到要攻读博士的基辛格,“你可以在这里驾驶模拟器,或者留在英特尔驾驶真正的飞机。” 30多年后,基辛格成为了英特尔的“机长”,但他的任务却是拯救这个曾经改写和引领历史的霸主,不要彻底被时代抛弃。 他雄心勃勃地宣布: 英特尔回来了! 作为在英特尔工作过近三十年的老将,基辛格知道“十多年的错误,不可能一夜解决”。 但他仍拼命补救,宣布了将设计与制造部门分开运行的IDM2.0战略,即以更灵活的晶圆代工模式,更激进的花钱扩张和技术革新,抢夺丢失的市场份额,乃至重返王者。 为此,英特尔主动剥离次要业务,聚焦设计和制造。并于2021年3月,投资200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新建两座晶圆工厂;一年后又投资超200亿美元在俄亥俄州新建两座工厂。 2021年7月,英特尔公布了“四年五个制程节点”计划,即未来四年内推进Intel 7、Intel 4、Intel 3、Intel 20A和Intel 18A(1.8nm)五个制程节点,于2025年重获制程领先性。 华尔街的一次电话会议上,基辛格直言:“伟大的公司能够从困难和挑战时期恢复过来,并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、更好、更有能力。” 一众行业分析师,却泼起了冷水:“新路线图非常激进,但不知道将如何实现。”英特尔接连不断的悲惨业绩,正是他们保持悲观的强力依据。 2022年7月,英特尔Q2财报总营收153.21亿美元下跌22%,10年来首次净亏损4.54亿美元的表现,堪称“史上最惨不忍睹业绩”。 2023年一季度,英特尔净利润亏损27.6亿美元,创下有史以来最大亏损。 2024年1月26日,英特尔发布财报显示,2023年营收为542亿美元,同比下降14%;净利为17亿美元,同比腰斩79%,股价闻声又大跌10%。 如今,连无比渴望翻盘的基辛格,也被迫面对现实: “要恢复昔日实力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” 毕竟,2000年就曾市值高达3000亿美元的英特尔,如今市值已不足2000亿美元。而当时市值不过500亿美元左右的台积电、50亿美元的英伟达,如今则分别高达7591亿美元和2.19万亿美元。 就连当初连英特尔脚跟都摸不到的AMD,如今也以超过3300亿美元的市值,将英特尔踩在脚下。 上世纪60年代,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·摩尔(Gordon Moore)提出著名的摩尔定律:当价格不变时,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18到24个月会翻一番,性能也将提升一倍。 从此,英特尔成为最忠实的定律捍卫者:坚信只要完美遵循这一“魔咒”,就天下无敌。 即便行业衰退期,英特尔也始终以超10%研发投入,追赶摩尔定律。并由此实现了产品和市场的不断超越,更在1992年登上全球最大半导体企业宝座。 2005年到2007年,英特尔又推出了独特的Tick-Tock生产模型,即以两年为轮换单位,“tick年”侧重芯片制造,更新芯片制程、提升工艺;“tock年”侧重芯片设计,革新架构。 在这一框架下,只要芯片性能和制造工艺稳定提升,英特尔就不会因为过快的研发节奏,浪费上一代处理器性能;晶圆厂的大量投资,也能被庞大的产能需求有效分摊。 进而,英特尔能以更低成本,获得领先对手更多的市场和资金优势,进一步促进更高性能芯片研发及产能扩张的持续增长。 由此,英特尔赢得了不浪费任何机会和成本的黄金十年,且从45nm、32nm到22nm、14nm研发,一路水到渠成、遥遥领先。三星、台积电、AMD等对手,都只能跟在后面亦步亦趋。 这一巨大成功,更让英特尔成为少数有资格坚持IDM模式的巨头:即将半导体生产的设计、制造、封测和销售等核心环节,一手包办。 起初,英特尔、IBM、富士通等全球半导体巨头,都是“自己设计自己造”的IDM模式。 但先进制程技术研发和生产成本实在太高,日渐失去市场的大厂们,逐渐停止了晶圆厂投入。IDM全球玩家数量迅速从130nm时的30个,锐减到不足5个。 不过IDM模式优势明显,芯片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合理配置,且内部沟通衔接流畅可降低交易成本,大幅缩短产品上市时间,进而获得较高利润率。 英特尔因此得以靠着这一模式大杀四方,并以高达60%以上毛利率的暴利傲视群雄。 然而,就在英特尔赢家通吃的时代,一股足以颠覆它的力量正暗中壮大。 1987年,与张忠谋私交甚好的安迪·格鲁夫,刚上任英特尔CEO,就用一句话改变了同年成立的台积电命运:或许英特尔用得上你们。 此后,承接了英特尔部分低端芯片产能的台积电,尝到了代工的甜头。但不满足于IDM大厂“残羹冷炙”的张忠谋,做出了对世界半导体产业链影响深远的决定:做专业晶圆代工。 起初,台积电想再次抱上英特尔“大腿”,却被拒绝了融资请求。连摩尔都亲自劝张忠谋:“你有过很多好主意,但这个不怎么样。” 但这一次,摩尔和英特尔都错了。 1991年后,随着半导体景气周期到来和电脑产业兴起,低门槛的芯片设计行业,涌入了无数新鲜血液。而台积电,成为这些没有资金和人力建晶圆厂的初创企业的最大底气。 到1994年,上市成功的台积电已拥有137个客户,市值更高达1200亿新台币。 这堪称半导体历史的一个分水岭,英特尔坚守的IDM模式被台积电的专业晶圆代工模式不断击败。诸多在原有模式下被英特尔无情扼杀的对手,得以借此喘息乃至偷偷崛起。 1995年,创业两年的黄仁勋,苦于没有资金建晶圆厂,只能写信求助台积电。很快,张忠谋回电话同意代工,一如英特尔当年改变自己一样,改变了英伟达的命运。 借助台积电专业可靠的代工模式,初出茅庐的英伟达得以迅速占领细分市场。英伟达提出GPU概念后,黄仁勋更是强调:没有Plan B,全部压在台积电上。 果然,在台积电倾力帮助下,英伟达一炮打响成为全球显卡芯片龙头。黄仁勋后来庆幸地说:“如果当初自建晶圆厂,可能我只能成为千万美元营收的CEO。” 相似的故事,也发生在高通和AMD身上。 1996年,移动电话开始全球普及,饱受无线通信技术巨大研发投入之苦的高通,顺理成章找到台积电代工,从而极大缓解了资金压力得以全心押注CDMA技术,崛起为行业巨舰。 AMD创始人杰里·桑德斯(Jerry Sanders)最初曾倔强地认定“拥有晶圆厂才是真男人”。即便张忠谋表示“我的生产成本是英特尔一半,品质比它好两倍”,也未能说服他代工。 但在这个旧有模式里,全面落后的AMD根本不是英特尔的对手。英特尔Tick-Tock模型推出之后,既在产品设计上落后,也在先进制程上落后的AMD更是招架无力,一度被挤压到破产边缘。 无奈之下,AMD于2009年剥离晶圆厂,放弃IDM模式,走向专注设计的道路。2014年,AMD迎来华裔女性CEO苏姿丰,她进一步豪赌设计,集中自研全新Zen架构,并依托台积电不断突破的制程技术,全速追赶英特尔。 英特尔因此彻底迎来与全球最顶尖芯片设计公司、最顶尖制造公司双线作战的时刻,并一步步被对手逼向深渊。 制造上,2014年英特尔宣布14nm工艺量产再次延期,外界预感到Tick-Tock战略开始失效;台积电则启动“夜鹰计划”,集合近400位研究人员、24小时三班轮值,突击10nm。 2017年,英特尔突破10nm计划“难产”,勉强发布的14nm+工艺被耻笑为“挤牙膏”,运行了十年之久的Tick-Tock模型宣布“破产”,台积电则在2018年率先实现了7nm量产。 设计上,AMD以处理速度更快、价格不到英特尔一半的Ryzen系列CPU,炸翻业界。 2018年,台积电7nm量产之后,AMD更下定决心将产能全面转移给它,英特尔则进一步陷入IDM模式的恶性循环:当自家工厂实现不了更先进制程,会阻碍设计创新,而设计落后会让市场和效益落后,并拖累公司投入继而更实现不了先进制程。 2020年7月,英特尔再次宣布7nm工艺推迟,而台积电生产的5nm芯片已经同iPhone 12和华为Mate 40一起上市,3nm芯片也提上日程。 至此,台积电的制造已成为英特尔“永远追赶不上”的梦魇,站在台积电肩膀上起飞的AMD也持续华丽逆袭,并在2022年2月市值首次超越英特尔,如今更以超过20%的全球PC和服务器市场占有率,高速蚕食着英特尔的未来。 从这个意义上说,英特尔的失败是模式的失败,是它试图以一己之力在设计与制造两大领域PK全球对手的失败,是什么都想做最后什么都没做好的失败。 但除了模式,英特尔也还有更大的败因。 带领英特尔走向巅峰的格鲁夫,曾在《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》中指出:能够识别风向、避免沉船,对于一个企业的未来至关重要。 但他之后的英特尔,却一次次地错过了未来的“风向”。 2006年Mac世界大会上,出现了科技史上一个经典场面: 身穿半导体净化服的英特尔CEO保罗·欧德宁(Paul Otellini),将一块大硅片递给了史蒂夫·乔布斯(Steve Jobs),激动表示“英特尔准备好了”。 过去十年,英特尔主导着世界绝大部分个人电脑CPU市场,苹果则是最后一块未被征服的“处女地”。获得“硅谷偶像”乔布斯肯定的欧德宁,为英特尔争取了巨大胜利。 此后,双方成为紧密盟友,但欧德宁赢得了开头,却输到了最后 当第一代iPhone产品刚开始酝酿之时,乔布斯曾经亲自找到欧德宁,希望英特尔为苹果智能手机制造芯片,然而这一次欧德宁却犯下载入史册的历史性大错。 他认真组织内部专家分析讨论了为iPhone制造芯片的可能,专家们一致认为,乔布斯给的订单价格太低、数量也有限,是不划算的买卖。 欧德宁听取了这些专业人士的意见,对乔布斯说了不。 专家们的考虑也是对的。当时的英特尔,已在个人电脑和服务器X86芯片市场上,占据着绝对份额,利润像开足的“印钞机”一样滚滚不断。 但刚刚兴起的移动芯片领域,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为主,性能和功耗更低的ARM架构产品就可满足,英特尔难以做出高附加值,如果重兵投入可能得不偿失。…
-
【第3209期】中后台平台化探索和演进
前言 这篇是真的对口味。介绍了中后台平台化的探索和演进过程,以及团队在统一后台业务入口、降低维护成本方面的目标规划。通过微前端技术选型和实践,实现了统一后台入口、降低重复建设成本等目标,并解决了接口跨域等问题。最终建立了源宇宙工作台,实现了多个第一方和第二方后台的统一管理和使用。今日前端早读课文章由 @顾闻佳、@韩阳、@孟真分享,公号:哔哩哔哩技术授权。 正文从这开始~~ 公司在经过多年的发展,部门架构的演进,产生了大量的管理后台,包括运营平台、技术后台等。有持续迭代的,有年久失修的,也存在大量无人认领和维护的。 从技术层面看,大量的后台都存在基础能力缺失,或者重复建设,同时技术架构也各不相同。 在我们团队维护的后台里,很容易总结出如下共性问题,“技术栈不统一、规范不统一、重复建设” 背景分析 目前我们维护着 B 端大约 30 多个管理后台,累计超过 300 个模块和 1400 个页面,随着业务的不断融合,和新业务场景的加入,平台数量还在逐步上升中,从工作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如下问题: 1 系统重复建设、迭代和维护成本高 这里的重复建设不仅是业务功能模块的重复建设,在开发每个后台系统时,还存在大量的基础建设的开发,比如常见的身份鉴权和操作日志,这些都是重复建设和存在重复维护的 2 相互独立,难以技术演进 由于每个后台系统存在于不同仓库开发和维护,无法实现统一的技术改造和通用能力建设 3 用户体验不统一,使用成本高 太多的后台入口,各种不同的权限申请流程,我们的日常工作需要在多个后台间切换来完成 目标规划 针对以上的问题,我们从 2021 年开始着手如何统一后台业务入口,降低部门内后台的维护成本。当时事业部内后台数量大约 10 个左右,但是已经可以预见到的是每个团队都在构建不同场景的后台项目,为了解决业务口径和资源效率问题,减少将要发生的历史债务,我们启动了中后台整合的微前端项目,并规划了以下几个技术目标: 所有后台入口统一,体验统一 统一平台基础能力,减少重复建设 对全部业务的可观测能力建设,了解业务资产和债务 整体设计 为了完成以上 3 个技术目标,我们开始了微前端的技术调研工作 关于微前端 目前,业界已经有许多微前端的解决方案,我们前期主要调研了比较流行的 qiankun 和 micro-app,这里简单分享下我们使用下来在体感上的区别 【第1929期】目标是最完善的微前端解决方案 – qiankun 2.0 qiankun – 基于 single-spa,但提供了更多开箱即用的 API 样式隔离: ShadowDOM ⚠️ 在开启后,实际体验比较差,子应用的原本样式 引用官方原话,” 基于 ShadowDOM 的严格样式隔离并不是一个可以无脑使用的方案,大部分情况下都需要接入应用做一些适配后才能正常在 ShadowDOM 中运行起来” 所以官方后期还提供了第二种解决方案,为子应用样式增加特殊的选择器 // 假设应用名是 react16 .app-main { font-size: 14px; } // 开启隔离后 div[data-qiankun-react16] .app-main { font-size: 14px; } 子应用接入成本: 高,要求子应用修改渲染逻辑并暴露生命周期,和对打包配置要进行一些修改 【第3086期】微前端框架MicroApp 1.0正式发布 micro-app – 将子应用封装成一个类 WebComponent 组件 样式隔离: CSS Module 兼容性高,我们的一方应用(团队内后台)和部分二方应用(其他团队后台)都能在开启样式隔离后无缝接入 <span style="color: #6a9955;">// 开启前</span> <span style="color: #d4d4d4;">.</span>ant<span style="color: #d4d4d4;">-</span>table table <span style="color: #d4d4d4;">{</span> <span style="color: #9cdcfe;">width</span> <span…
-
我去了趟县城,终于知道抖音美团为什么不灵了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 亿邦动力 (ID:iebrun) ,作者:陈 凯乐,编辑:董金鹏,原文标题:《我去了县里吃顿饭,终于知道抖音美团为什么不灵了》,头图来自:作者供图 中国有近300个地级市、2000个县(含县级市)、40000个乡镇和660000个村庄,共同构建起近十亿人口规模的下沉市场。在本地生活领域,谁抓住这个群体,谁就有可能掌握市场的主导力量。 长期以来,美团以代理商模式安稳经营着下沉市场。但近年来,抖音以强大的活跃用户数和更低的平台扣点(抖音2.5%,美团团购6%)攻入下沉市场。去年下半年开始,美团在下沉市场的到店业务,由代理改为直营。 两大平台在下沉市场的策略,与一二线三线城市有着显著差别。这种差别背后是平台商家的结构差异,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连锁餐饮占比超过23%,而下沉市场不足19%。即使下沉市场上的区域头部商家,门店数一般也不超过3家,年营收一般为数百万元。这些商家的日常经营,也十分重视线下的社交网络,其甚至强于平台施加的影响。 今年春节,我回了一趟老家池州。池州是安徽南部的地级市,一座长江边的小城,佛教名山九华山所在地,常住人口不过百万余人,多数人口流向了江浙沪包邮区。2022年,池州人均GDP为81224元,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(85698元),房价平均也只有8000多元。 换句话说,互联网下沉和人口农村涌向城市以后,池州可以视为下沉市场的一个缩影。我在那里待了一周,跟一些餐饮商家和服务商交流,感受到本地生活在下沉市场的走向和大混战。睹瓶中之水,而知天下之寒。 一、抖音攻入下沉市场,达人探店很受欢迎 每一个三四线城市,也都有自己的CBD。商之都,池州颇为繁盛购物中心,有商业街、写字楼和高档住宅,装修大气,知名品牌多,满足了当地人吃喝玩乐一站式消费。去年春末夏初,池州第一家星巴克就落子商之都。 老谢龙虾馆开在商之都附近。晚上7点,李亚明和两个朋友在店里喝酒。李是老谢龙虾馆的老板,现在还不是龙虾消费旺季,一楼大厅的方桌和二楼的包厢都空着。他不时接过递来的香烟,轻柔的烟气拾级而上,装扮起小城夜色。 去年国庆后,周边几家大型土菜馆纷纷在抖音推出5折套餐,原价700多元的多人套餐,降到了400元。彼时刚入秋,正值土菜消费旺季,商家一般不会低价促销。李亚明看到一些套餐在抖音月销十几万元,于是迅速跟进,很快摸清了其中门道。 老谢龙虾店的抖音账号,虽然只有1300多粉丝,2023年团购到店核销金额却有20多万元,还带动店内酒水等其他产品的消费。去年,老谢龙虾馆的营业额做到了四五百万元。烟圈奔腾,李亚明也在思索——十五过后,拿什么套餐在抖音引流呢? 池州第一家星巴克,亿邦动力摄图 龙虾的消费,淡旺季明显,可能不具备代表性。除小龙虾,李亚明还经营烧烤和酒水生意,尤其是酒水,毛利高达60%。李亚明的用户多数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中年人,下班后来到这里沿街的土菜馆,与朋友小聚,有吃也有喝。 相比于土菜馆,池州的年轻人更愿意去烤肉店和火锅店。这也是下沉市场颇受欢迎的团购品类。相比之下,土菜馆更依赖厨师带来的附加价值,烤肉及火锅店的利润则主要依赖食材。通常来说,年轻人线上团券到店消费,不会在店内额外消费,而商家低价引流,结果自然是利润极为有限。而这,恰恰影响了商家经营抖音的热情。 一位烤肉商家,在池州开了三家门店,118元的抖音双人套餐,卖了2万多单。但老板告诉我,利润太低,计划年后将套餐下架。178元的烤肉套餐,除去食材毛利有90元,但降为118元后,算上2.5%的平台扣点,纯利不过十几元。 去年,池州当地的抖音服务商,以半价佣金5%(原佣金点数10%)多次上门寻求合作,但都被该烤肉店老板拒绝,理由是利润过低。相比于给团购套餐直接降价,商家似乎更喜欢达人探店。尤其是新店开业,达人探店往往是打响名气最好的方式。 春节还没过完,池州商会大厦七楼的办公室里,几个达人就开始忙碌起来了。大年十一,中午时刻,她们便急匆匆赶往几个市区商家那里,前去拍摄素材。据悉,他们要在傍晚前赶回来,将素材剪辑做成探店视频,然后发布。 她们的主管叫邱云飞,今年32岁,也是我的同镇老乡。他们是抖音在池州最大的服务商,去年探店收入达到了100万元。他告诉我,在池州达人探店只能收取一口价费用,商家不愿意支付成交佣金。据称,原因是商家的门店数量少,收入有限,无能力支付额外费用。鸡公虾婆是邱云飞的大客户,抖音月流水不过12万元,另一客户理想大虾,有两家门店,抖音月流水只有10万元。 在池州,单条探店视频的报价在1500~3000元不等。邱云飞主管7个达人账号,总粉丝数在30万~40万之间,单条探店视频报价2000元。为提高收入,他正在不断收购或孵化新账号。当然,有些商家为节省成本,倾向于自己经营抖音账号,多数商家账号的粉丝还没有过万。 二、下沉市场的B面,被熟人关系主导的本地生活 大润发是中国的“商超一哥”。池州市区只有一家大润发,开在新西街,汇集了蜜雪冰城、喜茶、肯德基等连锁品牌。新西街是池州最繁华的商圈,处于两条交通大动脉长江中路与翠微西路的交汇处。 何家囡姐妹的夏炉一头牛烤肉店,开在新西街美食街三楼。初七一过,人们纷纷踏上回程列车,但晚上七点,店内却早已坐满人。来此消费的大多是当地熟客,每次点的都是固定样式。何家囡跟这些客户很熟,买单时都会打声招呼。 池州有三家夏炉一头牛烤肉,年销售额近800万元,其中老客贡献了近七成销售额。何家囡说,800万销售额中,线下订单400万元,抖音团购200万元,50多万元来自美团团购。 这些熟人,最早通过微信聚合而来。何家囡告诉我,夏炉一头牛烤肉已有20个微信群,每个群大约四五百人。粗略估算,去重后群内约有上万名用户。生意起步期,她时常会把活动消息发在群内,到店消费就送一碟黄瓜等小菜,现在改成了送8.8折折扣券。 2022年,池州常住人口约130万人,不及北京的十六分之一。在这样的中小型城市中,本地商户的经营,大多依赖熟人关系。消费习惯上,这些人更习惯通过线下(非美团、抖音等平台)买单。 杨海燕,90后,我的高中同学,现在是同学口中的“成功人士”。2016年,她在新西街开了第一家蛋糕店,现在拥有3家门店,年销售额1000万元,其中线下有800万元。 在蛋糕店等待杨海燕时,我看到不少年轻人会径直走到橱窗前,挑选完蛋糕直接买单,看样子都是熟客。蛋糕店门口立着一个广告牌,上面是蛋糕店的微信小程序。一些人买完单后,也会拿出手机扫码,注册成会员后提前预定蛋糕。杨海燕说,现在小程序一年销售额也能达到100万元。 来杨海燕蛋糕店的大多都是熟客 她告诉我,2016年经营第一家蛋糕店时,自己就有意识添加客户微信。生意起步期,她就时常在朋友圈发新产品广告,一来二去不少人就成了常客。如今,杨海燕注册了6个微信号,有3万名微信好友。聊天时,她的微信还不时弹出客户询问产品的消息。蛋糕店逐渐有了名气后,一些人会在美团上搜索杨海燕的蛋糕店、下单。去年,蛋糕店美团外卖销售额近100万元,饿了么销售额也有80万元。 抖音进入池州后,不少商家曾尝试低价引流。但受强大的熟人关系主导,他们并不愿意打破原有的价格体系。在小城市,熟客的价值远超新客。 杨海燕蛋糕店的橱窗里,展示着近百款产品。但翻看她的抖音,我发现特价商品却不过4、5款,她不愿将更多产品低价搬到抖音。“要是老客户看到抖音比店里还便宜,生意还怎么做?”她说。 在池州,不少人的消费习惯是,线下用完餐后再对比多平台的价格,选择最优惠的平台买单。但更多时候,他们也会以平台最低价在线下买单,商户也不会反驳,这是熟客的特权。 何家囡颇受欢迎的双人烤肉套餐,老客户买的多。但据她所述,这款低价套餐是为了迎合老客。烤肉店生意竞争激烈,同行不断降价促销。在她楼下,已有4、5家烤肉店。而这些熟客已习惯在店内用餐后,在抖音上以低价买单。夏炉一头牛烤肉有个88元替100元的代金券,在抖音上卖掉3万多张。 三、抖音美团激斗,但小城商家仍心系线下 下沉市场本地生活大混战,像池州这样的中小城市,抖音较美团有两点优势:更多的活跃用户数,更低的平台扣点(抖音餐饮扣点2.5%,美团6%)。抖音之前,美团团购通过代理商覆盖当地商家。很多商家告诉我,去年11月底美团取消了代理商,将业务移交给直营团队。 据我观察,代理转直营后,在池州美团针对抖音的反击有两点:首先,降低商家经营成本。今年开始,美团将夏炉一头牛烤肉、老谢龙虾馆等一批头部商家的扣点,统一从6%降到了4%。对应地,他们将套餐实现了美团与抖音同步。 我还了解到,美团要求BD(商务拓展)针对销量较好的商家,必须免费开通美团直播。但因为没有流量支持,效果其实很一般。美团直播的界面,核心推荐位由类似肯德基等CKA、SKA商家占据,地方头部商家很难享受到,很多商家甚至找不到入口。 但小城市中,商家要做好生意,选址是关键。据我观察,在池州这样的城市,大型商圈不超过三个:新西街、商之都以及站前商业区。能做大的商家,首先是抢到了这三个商圈的门店。线下有一定积累后,人气才有可能迁移到线上。 花姐去年也在新西街开了家烤肉店,距何家囡的烤肉店不过三两百米。虽然开业不过10个月,靠着商圈优势,也成了网红店。去年销售额达250多万元,仅仅线下就占140万元。后来,一部分用户迁移到抖音,去年花姐抖音的销售额做到了60多万元。 我跟花姐聊天时,她显得有些心不在焉。追问之下,她就长叹一口气,原来最近附近新开了个商圈,她另一家牛排店的生意受了影响,销量下滑。 花姐家烤肉抖音直播间 当被问及美团直播间,花姐也显得无关痛痒。然后快速点开了美团,扫了扫桌上的二维码,弹出直播界面。界面内,虚拟主播正循环播报四款低价产品,虚拟人由美团提供。左上角数据显示,共计386人看过。没有流量供给的美团直播间,更像是一个付费渠道。“用户吃完扫码,进直播间购买套餐。”花姐说。 高端连锁商家,近几年也集体下沉到池州。去年5月,星巴克在池州商之都商区开出了第一家店。春节假期的一个中午,我走进星巴克。来此消费的中年人,要么带着孩子闲聊家常,要么和伙伴谈论新的商机,年轻一点的单身族,则无聊地刷着短视频,看起来和北京,上海的都市人群,也并无二致。 这些连锁型商家进驻,至少在服务上开始冲击本土商家。新西街街口,新开了一家霸王茶姬。一个雨天,我把伞撑着放在外面,进店点了杯招牌饮品“伯牙绝弦”。店里4、5名员工,一名员工向我指了指墙上橱柜,笑着说说,伞可以拿进来放在上面。出门店时,他们又齐刷刷朝我喊“欢迎下次光临”。 性价比是下沉市场消费的主旋律。除了星巴克等,我粗略统计了下,池州至少有20家蜜雪冰城,14家古茗,13家瑞幸咖啡,2家库迪咖啡,2家喜茶。香格里拉小区,池州最大社区,就开了一家蜜雪冰城,但无其他品牌入驻。 假期结束后的两天,深夜接近9点,我来到西街口的第一家喜茶加盟店内,工作人员正加紧制作两杯自抖音团购下单的奶茶。吧台上还摆放着5杯奶茶,上面贴着美团外卖的标签,正待配送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 亿邦动力 (ID:iebrun) ,作者:陈凯乐,编辑:董金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微克立场。 End